English

博学多识与深入浅出

1998-11-18 来源:光明日报 王梦奎 我有话说

实行学位制度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。我国自1980年从法律上确立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,1983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以来,迄今已有3万多人获得博士学位。其中不少人,已经成为其专业领域之翘楚。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毕业生数量,还在逐年增加。虽然不能说这是青年人成才的唯一途径,但这些人将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则是确定无疑的。

美国学界有个笑话:“什么是博士?博士是对越来越小的领域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。”这种调侃并不是毫无道理,因为博士是学有专攻之人。人们看到,在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,洋洋大观的博士论文,用数万言、十数万言甚至数十万言,勾沉索隐,对某个具体问题,甚至是比较偏僻的领域,进行深刻入微的剖析,见人所未见,甚至填补学科的某些空白,有开拓创新之功,其意义是不待言而自明的。

这套文丛不是通常所说的博士论文,而是博士所写的短论。博士应该是博学之士,“知道得越来越多”是理所当然的事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,知识和兴趣并不限于“越来越小的领域”。他们的文章,并不都是长篇巨制。更大量的文字,恐怕还是短论。走上工作岗位之后,接触到更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,有了更深刻的社会和人生的体验,勤于用功的人,有感而发,往往要言不烦,独具慧眼,不论是专题论文抑或是随笔杂感,都能够不失其博士本色。在作者,短文章往往便于及时表达思想,也更难写;因为篇幅短,不容易发生“书卷三纸未见驴字”的毛病。在读者,读这种短文章或许比读长篇大论更有兴趣。一般说来,不能抽象地谈论文章长好,还是短好,长文章和短文章都有精品。但是,在生活节奏加快,读书时间不多,而言之无物、套话连篇的长文章还在流行的今天,公众是更喜欢读内容充实的短文章的。

文章有四种境界:深入浅出,深入深出,浅入浅出,浅入深出。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。“五四”以来的著名学者,许多是深入浅出的模范。文章大家俞平伯先生的《唐宋词选释》,编选和注释都好,但在序言里还以未能完全做到深入浅出为憾。深入深出的“深出”固不可取,但“深入”还是好的。至于浅入浅出,在某些特殊场合,例如通俗宣传,也有其存在的理由。唯有浅入深出为文章大忌。这里有对所论事物认识深度的问题,也有文字表达能力和文风的问题。我读过一些博士的文章,觉得他们在努力继承前辈大家深入浅出的优良传统,这是令人欣慰的。当然,毋庸讳言,也有某些浅入深出和文字晦涩的文章,这是需要努力改进的。我提出这个问题,是希望编者加以注意,也愿与作者共勉。

按照出版社的计划,大体上每个月出一本,每本专辑一个作者的短论,包括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。只要认真选择作者对象,积之十年,就可以出版一百多位作者的短论专集,规模就相当可观了。这对于奖掖新生力量,促进科学文化的繁荣,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我很赞成中国发展出版社关天出版“博士短论文丛”的创意,并且写出自己以上的想法,作为序言。

(本文是作者为“博士短论文丛”写的序言,题目为编者所加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